五十年代,中國正值共產黨上台初期,人民生活艱難。家母當時雖然只是一個小學生,但已經要到香港打住家工養活家人。那個時候她白天工作,晚上上夜校,辛苦之極。每月人工大都用來買不同的必需品寄回老家。每年回鄉探親更是必然的事,這個習慣一直至今。
自從到了加國念書之後便無緣再跟家母一起回鄉。但小時候,卻是每年會陪同母親回鄉最少一次。
有一天跟廣州來的大學生談起自已小時候回鄉的所見所謂聞,她覺得簡直不可思議、難以相信。為免因為小時候記憶模糊,因此上月回港時特別向家母引證。結果証實自已大部份記憶還是相當正確,因為,印象實在太深刻了。
家母祖家是在新會附近的一個農村,現在只需在中港碼頭乘坐噴射船,兩個多小時即可到達當地碼頭。小時候(七十年代未期、八十年代初期)要到達那裡卻要用上差不多一整天時間。由於交通不便,因此,回鄉其實是一件很麻煩的事。一年最多一次!
由於當時仍是文革之後,國內生活艱苦,因此當年回鄉的香港人都會帶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回老家。當年中國海關對於旅客所帶的物品及數量有非常嚴格的規定,因此大家也會想盡辦法帶多一點東西入境。最深印象的是為了多帶一點布匹,大家會把買來的布匹摺疊,然後縫製成巨型行李袋(大得可把一個人放進去)。
其他的物品還有很多,基本上家中有甚麼用不上的就會拿回國內,還有大量嘉頓糖果餅乾、衣服鞋襪、以咸魚東菇等乾貨,白花油驅風油更是少不了。
文章首發表於音公部落館
2 則留言:
我從來沒有回鄉的概念。
有次路經新會想去問問所謂那條村在那裡,但是連那裡的當地人也不知道我那家曾經存在過(聽說是好久以前已經全員搬離中國)
帶貨物回去更是不知道是甚麼的事
香港是我家但不是我的根
我的根是地球
記得細時(80年代頭),要天未光起身,之後搭火車,人又多又熱,排隊過了香港關.
要再次踏上火車軌,穿過唯一的列車/行人兩用橋過深圳河.當然也像妳一樣,各人也是大包小包 !
tintin,
>>帶貨物回去更是不知道是甚麼的事
因為國內親人物資缺乏.唯有靠香港帶.
發佈留言